鞠陶,周先祖后稷的孫子、不窗的兒子,史稱“周老王”。因“斬龍脈”故事,慶陽百姓則訛傳其為“周懶王”。
夏朝孔甲年間,夏后氏政衰,鞠陶隨父不窋遷居鬼方的戎狄之間(今慶城縣一帶)。父親在位執政時,鞠陶主要負責挖陶窯,大力改善部族及其當地百姓的居住條件,使當地百姓由游牧開始定居,因此被后人稱為鞠陶(鞠者,撫養、盈多也;陶者,窯也)。不窋死后,鞠陶主政部族,他繼承先祖遺風,繼續提倡陶復陶穴,大力發展農牧業,除了教百姓種植莊稼、飼養牲畜外,還親自下地勞動、放牧牛羊,飼養雞鵝。相傳,慶城縣城東的“鵝池洞”就是鞠陶當年養鵝的地方。縣城東北70里的地方,還有鞠陶放過羊、造過林的“天子坳”、“天子溝”,甚至還有他耕田種地的“天子掌”。
鞠陶一生勤奮自重,艱苦創業,在積極改善百姓生活條件、大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還不斷加固不窋城(即今慶陽縣城)以保證部族及城中百姓的安全。不窋城,也叫鳳凰城(因其狀如展翅欲飛的鳳凰,故而得名)。《慶陽縣志》云:“據史書記載,此城為周祖不窋所筑,原為一高阜,古人不規矩于圓,依勢筑城,其形似鳳,故稱‘鳳城’。”據說,舊時設東南西北四門,城墻為臺階削土而立。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后人的不斷修建,“鳳城”已經擴大成“鳳凰城”了。“鳳凰城”分南北兩個區塊,南稱“鳳”,北謂“凰”。現如今,當地人稱北區為“皇城開發區”,意為周先祖居住過的“皇帝城”、“天子城”。
由于縣城四面環山,河水繞城,正好坐落在環縣境內的環江(亦稱西河)與華池縣境內的元城河(亦稱東河)交匯處,下游被山巒阻隔,出口不暢,容易造成大水圍城之勢。尤其是每遇突降大雨,東西兩河暴漲,經常面臨淹沒城垣的危險。為了城內居民的安全,鞠陶經過詳細勘查,決定削掉兩河在城南相匯處的一座山頭,讓河水直流出谷,以減輕洪水對城垣的壓力。于是,鞠陶親自帶領部族和民眾,經過七七四十九天的艱苦奮戰,終于在南山挖開一個大口子,使河水暢通無阻的向南奔泄,后人把這件事稱做“周老王斬龍脈”。當時削崖鑿壁的遺址至今尚在,人工作業的痕跡依稀可辨。
提起“周老王斬龍脈”,在慶陽還有一個家喻戶曉、婦幼皆知的另類版本“周懶王斬龍脈”的故事。話說不窋城(即慶城縣城),四面環山、河水繞城,地上有鳳凰罩、水下有金龍鬧,原是天地間絕無僅有的“風水寶地”。因為有環江龍在水下護城,所以,水漲多高城就會升多高。對此,周懶王(即周老王)卻渾然不知,盲目決定斬山放水,以防河水淹城。誰知,他白天帶人挖開的山口,晚上就自動閉合起來,天天如此。周懶王只好每天大量增加勞工,一直挖了七七四十九天也無濟于事。一天夜里,因為看不慣環江龍飛揚跋扈的東河河伯,托夢給周懶王說,山口開而自合是因為環江小龍作祟,成千上萬的人白天甩開膀子挖一天,不如環江小龍夜間弓著身子抖一下,并且告訴他用馬蓮草降伏環江龍的辦法。第二天午夜,周懶王按照河伯出的主意,在山口重新閉合的瞬間,用一根巨大的馬蓮草葉子在山口彌合處輕輕鋸了一下。突然間,山崩地裂,河水一瀉千里。原來,馬蓮草的葉子形如利劍,兩側長滿了密密麻麻的齒牙,非常鋒利,是仙界爭斗時常用的暗器,輕輕一“鋸”就將龍脈斬斷了,龍血順水而下,到處飛濺,染紅了半條川。環江龍死后,河水沒有了龍脈,所以就變成了苦水。從此以后,環江水就變得苦澀難咽、不能飲用了。時至今日,人們仍然將挖開山谷的地方稱“斬山灣”,流淌龍血的地方叫“染河川”,環江與東河交匯后的河水叫馬蓮河。據說,龍脈斬斷后不窋城的風水也被破壞了。不然,方圓百里能出三斗六升油萊籽一樣多的文臣武將和大小官員,也許這就是人們把他叫做“周懶王”的緣由所在吧。
史實也好,傳說也罷,都反映了慶陽人對鞠陶的懷念。在周老王鞠陶主政期間,慶陽人豐衣足食、安居樂業,過著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安穩日子,卻是不爭的事實。鞠陶死后,葬于縣城西60里劉家坪北,后人稱“天子家”。自此以后,慶陽大地就陸續留下了周先祖不窋陵、周老王鞠陶陵、周行宮、周舊邦牌坊、鵝池洞、斬山灣、鳳凰城等許多周祖遺跡,備受當地百姓的尊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