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陽網訊(記者李建強 通訊員李一凡)從17歲起就開始出門務工,從事過酒店經營、建筑工程等,擁有豐富人生閱歷的常關倉,2019年回鄉辦起了肉牛養殖場,憑借著一股子不服輸的干勁,成為十里八鄉有名的致富帶頭人。
春節臨近,記者走進位于寧縣南義鄉吳冢村常關倉創辦的聯合養殖基地,只見兩排牛舍干凈整潔,牛舍內一頭頭肉牛或低頭吃草,或臥地休息,常關倉正忙著清洗清糞拖拉機。
“養殖基地現在有肉牛243頭,今年已經出售了42頭肉牛,大概能收入近100萬元。”常關倉笑著算著收入賬。
談起為何會養殖肉牛,常關倉打開了話匣子,“我從小生活在農村,經常看到群眾將收割后的玉米等作物秸稈亂堆亂放,既不美觀還影響環境衛生。我想著辦個養殖場,把這些秸稈利用起來當飼料,既能增加群眾收入還能美化環境。”
有了想法,常關倉回到了家鄉,決定在家門口辦養殖場。
可對于養殖一竅不通的常關倉來說,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他除了一邊四處奔波考察養牛場之外,還一邊在網上、書上查找有關養牛的經驗技術。
就這樣,常關倉的養殖基地在2019年3月動工了,兩個月后,常關倉的養殖基地建成。
為了突破技術上的難關,常關倉隨后又與西峰恒盛獸醫防疫養殖技術公司簽訂協議,公司定期派送技術人員在基地進行養殖和防疫技術培訓。
有了養殖和防疫技術作保障,常關倉的養殖基地也與去年6月正式投養。
“養殖基地去年投養后,基地從銀川最先引進73頭西門塔爾種牛,這種牛食量大、發育快、骨骼高、肉質好,市場銷量好。”說起自家肉牛的品種,常關倉如數家珍。
從小在農村長大的常關倉,深知帶貧的責任。養殖基地建成后,他優先吸納村上的貧困群眾在自己的基地務工,今年41歲的貧困戶鞏小東就是其中一位,他家里3口人,孩子在上初中,妻子因先天性麻痹癥,干不了重的體力活,過去一家子收入僅靠守著幾畝土地為主。
常關倉的養殖基地投養后,鞏小東被優先吸納進來務工,每天他在基地主要負責喂牛、粉草、清糞等,每年能收入3萬元。
“現在養殖基地已帶動村上66戶群眾入股發展養牛產業,每年為群眾分紅9.7萬元。”常關倉說,“開春后,縣農業部門投資30萬元,自己再投資90萬元,計劃在養殖基地建一座糞便可再利用處理車間,建成后,每年可生產有機肥300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