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區改造“添把火” 文旅融合“燃”起來
——鎮原縣上肖鎮農文旅融合發展一線見聞
四面青山環抱,層巒疊翠,碧水縈回處綠蔭匝地;湖面清波瀲滟,游船輕移蕩起圈圈漣漪;燒烤區炊煙裊裊飄散誘人香氣,童趣園里盡是歡聲笑語……初夏的鎮原縣上肖鎮翟池景區,讓逃離塵囂的旅人,頃刻間滌盡浮躁。
翟池景區一角
近年來,鎮原縣上肖鎮深挖旅游資源,放大特色優勢,按照“景區帶動型”發展路徑,做活“農”興產業、“文”促發展、“旅”期未來的大文章,高標準打造翟池農文旅融合示范村,實現以旅興農、以農促旅,以旅彰文、以文塑旅,農文旅深度融合。
天然湫池展新顏
翟池,位于鎮原縣上肖鎮境內,距鎮原縣城35公里,郿肖公路從旁邊穿過,水質清澈、碧波蕩漾,與周圍的青山綠樹相映成趣,作為天然形成的湫池,與屯字鎮的“太陽池”“白馬池”并襟相連,被稱為“慶陽三池”。
依托豐富的歷史文化和自然資源,鎮原縣上肖鎮以“引領上肖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彰顯上肖地域特色的新陣地、展現上肖和美形象的新名片”為定位,全面實施翟池景區提質擴容項目,致力打造全市首家集生態觀光、康養休閑、游玩娛樂于一體的樣板景區。
2023年,上肖鎮引進甘肅西部之窗旅游開發有限公司,計劃5年內投資1.63億元,規劃建設6大板塊30個子項目。“截至目前,我們已完成3000余萬元投資,建成游船區、燒烤區、休閑娛樂區等六大功能區域。”甘肅西部之窗旅游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王藝博說。
“我是奔著自然山水來的,沒想到在欣賞山水草林美景的同時,還可以露營游戲、品嘗美食,體驗感超出預期。”游客馬琪琪贊嘆道,“翟池景區的旅游休閑項目這么豐富,我一定要推薦給更多的親朋好友。”
據了解,全部項目建成后,翟池景區預計年接待游客30萬人次,收入3000萬元以上。
農特產品進景區
“我現在繡制的是手工鞋墊。”“這種鞋墊透氣吸汗。”“有喜歡咱們鎮原手工鞋墊的家人,可以關注一下。”……
步入翟池景區農文旅產品展銷中心的民俗產品展區,54歲的劉麗娜面對直播鏡頭,指間銀針翻飛,在紅布底料上繡出規整對稱的白花圖案。
承載著“針針傳情”的手工鞋墊,于今年4月3日被劉麗娜帶進翟池景區。“每天忙完農活后,我就趕到展銷中心,一邊做鞋墊一邊接待游客。”劉麗娜欣喜地說,今年“五一”假期日均銷售額在500元。
在民俗產品隔壁的紅杏產品展區內,甘草杏、珍珠吊杏、桂花杏脯等鎮原紅杏產品琳瑯滿目。“鎮原縣杏樹栽培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所產紅杏果肉厚汁甜、色澤鮮艷,蜜餞制品深受消費者青睞。”甘肅了不起農特產品加工有限公司法人王社忠說。
翟池景區不僅是旅游勝地,更是展示和銷售當地農文旅產品的窗口。
通過“線下展銷+線上促銷”模式,翟池景區擴建民俗展銷中心,宣傳、銷售本地蘋果、桃子、小雜糧、精面粉等農特產品及香包、刺繡等民俗產品,布設了電商直播、民俗產品、書畫交流、手工藝品、紅杏產品、郵政物流等展位12間。
“鎮內的‘陽光三姐’‘董棉花’等11位擁有萬人以上粉絲的網紅和景區主播會在展銷中心常態化推介景區、直播帶貨,把當地農特產品‘送’出去,也將外地游客‘引’進來。”鎮原縣上肖鎮副鎮長高玉麗說,這樣就可以帶動更多群眾利用手機“新農具”,把互聯網流量變現為“新農資”,網絡直播銷售轉化為“新農活”,助推“景區帶動型”農文旅融合體系全面成型。
群眾吃上“旅游飯”
翟池景區開業后,不僅迎來八方游客,更惠及周邊群眾——保安、接待、保潔等百余個崗位優先面向本地群眾招聘。
“你們是幾個人?”“對角線落座,用力向前蹬。”“劃到湖中心,一定要注意安全。”……在翟池景區游船區,每接待一波劃船游客,茍進學都需精心安排船只、耐心交代安全須知。
茍進學今年57歲,是翟池村村民,今年景區運營以來,他一直負責放船、拉船工作。“知道景區招聘,我就來報名了,現在每月能掙3000元,離家還近。”茍進學說,趁著身子骨還硬朗,想著多掙點養老錢。
借著翟池的好風光,越來越多的群眾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吃上了“旅游飯”。“自運營以來,翟池景區帶動上肖鎮110多人實現就近務工,110多戶群眾產銷面粉、雜糧、果蔬、手工作品等,20多戶群眾產銷香包、剪紙、刺繡、書畫等產品,帶動群眾增收200多萬元。”王藝博說。
今年,上肖村還在通往翟池景區的“兩條軸線”道路上建辦了研學基地、采摘體驗園等打卡點,吸引城市家庭認領種植地塊,購買綠色產品。同時,帶動沿線5戶群眾發展農家小吃、手工編織、香包刺繡等特色產業,實現沿線群眾戶戶有致富產業、人人有增收渠道。
引“鳳”突圍 蝶變換顏
——慶城縣藥王洞養生小鎮農文旅融合發展紀實
晝間鳥語花香縈繞村落,城郭亭臺軒榭,高塔聳立,旌旗獵獵;待到暮色四合,萬家燈火次第點亮黃土溝壑,夜經濟帷幕就此拉開。
藥王洞養生小鎮全景
背靠巍峨周祖陵,依傍潺潺柔遠河,這座坐擁山、川、塬三重地貌的村落——藥王洞村,如今已蛻變成慶城縣文旅新地標,依村而建的藥王洞養生小鎮在馬蓮河畔靜美綻放,將慶城神韻寓于山水之間。
村子變景區
“過了一段時間,河道變了,再過一段時間,破莊子破窯洞不見了,路暢通了,又過一段時間,村子變成景區了。”慶城縣慶城鎮藥王洞村村民張正茂回憶。
藥王洞村曾經是一個發展緩慢的城郊村。
2016年,憑借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和旅游資源,藥王洞村乘著慶城縣發展全域旅游的東風,通過招商引資,進行了全面、綠色、立體綜合開發,打造藥王洞養生小鎮,與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周祖陵森林公園和縣城融為一體,形成大景區格局。
“藥王洞養生小鎮因山就勢,隨物賦形,保留老樹、舊墻、古院、窯洞等鄉愁符號,讓明清建筑邂逅慶陽民俗、關中食韻與紅色文化。”藥王洞養生小鎮推介官劉春輝說。
1000多個小景觀、90多個小景點、30多處游覽勝景,從山上到山下,如今的藥王洞養生小鎮,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交相輝映,靜謐山水與活力古城完美融合,自然景觀與人文魅力共同綻放。
越來越多的人來到這里尋找新、奇、特的旅游體驗,他們循著歷史文化的脈絡,尋找散落在這座古城里的文化印記。“各種網紅游樂項目體驗感很好,尤其是空中飛艇很刺激。”來自陜西的游客魏嵐說。
村民變老板
旅游產業的發展,不僅改變了藥王洞村的“容顏”,而且富了群眾的“口袋”。
藥王洞村后溝組村民李歲月家世代務農,家中主要種植玉米、小麥、土豆等傳統農作物。藥王洞養生小鎮建成投運后,他就開了一家門店,經營慶陽特色小吃豬血燴豆腐,深受食客青睞。
“門店的基礎設施、水電暖都由政府管,店鋪開了8年一直保持老味道,大家口口相傳,生意最火爆的時候,每天賬面流水能達上萬元。”李歲月說,旅游開發讓他實現了“人在景中走、錢在景中賺”。
“我們老兩口之前以務農為生,也跑過運輸,村里發展旅游之后,我們開了小店,經營酸辣肚絲湯和涮油餅,年收入能達到10萬元左右。”同樣在景區當老板的任卓杰說。
藥王洞養生小鎮的青石板上升騰著人間煙火,這里不僅有當地群眾守著世代相傳的老灶臺,也有操著各地口音的外鄉人支起紅漆木案,讓五湖四海的味道落戶于此。
中午時分,掛著“手工搓搓”旗子的門店迎來了一批客人。系著紅色圍裙的54歲大媽范茹手中的筷子在沸騰的鐵鍋里起落,麻利地撈出根根均勻的搓搓面。“在景區經營面館8年了,節假日、周末生意比較好,日常每天能收入500多元。”范茹說。
據了解,藥王洞養生小鎮現有各類小吃店56家。其中,12家門店的老板都是藥王洞村的村民。截至目前,藥王洞村已開辦農家樂8家、建成瓜果休閑采摘大棚17座,帶動400余人實現就業創業。
旅游鏈產業
乘坐空中飛艇,感受山風掠過指尖的涼爽與云絮纏繞腳踝的奇妙觸感;入住依如民宿,體驗天然氧吧與層巒疊嶂相映成趣的意境;走進9D影院,體驗真實可感的沉浸式多維場景……
為滿足游客多樣化需求,藥王洞養生小鎮緊扣“吃住行游購娛”旅游六要素,全鏈條培植產業,集地方傳統小吃、傳統工藝、展覽陳列、文化演藝等于一體,將隴東民俗文化一一呈現,讓民俗文化看得見、聽得到、能品嘗、可體驗、能傳承。
漫步藥王洞養生小鎮,總能看見慶陽香包的身影,其裹挾著濃郁的香草味,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芬芳灑落在景區的每一個角落。
“你好,這個香包怎么賣?”“我能試戴一下嗎?”“這個小南瓜有什么寓意嗎?”在甘肅省民間工藝美術大師、慶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賀慶春的展位前,游客熙熙攘攘,好不熱鬧。
“慶陽香包有圖必有意,有意必吉祥,南瓜香包寓意多子多福。”賀慶春停下手中的活,向游客娓娓道來。
“把非遺帶進景區,可以讓許多傳統手工藝品尋找到現代價值,不僅帶來了經濟收入,也為游客帶來了多樣化的旅游體驗。”劉春輝說。
據了解,在慶城縣大力實施農文旅融合發展百千萬工程的政策引導下,藥王洞養生小鎮也不斷在“旅游+”上做文章,讓鄉村的文化特色更鮮明、整體風貌更協調、產業業態更吸引人。
自運營以來,藥王洞養生小鎮累計接待游客800多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花費8.6億元。
他們在景區當老板
寇雯雯給游客烤面筋
涼皮、肉夾饃、火爆魷魚、撈汁海鮮、夏日飲品……
步入鎮原縣上肖鎮翟池景區精心打造的小吃一條街,紅色、黃色、藍色的美食檔口宛如調色盤,與景區層疊蒼翠的山林、翡翠般的碧波一起,讓地處深山的景區充滿了靈動和煙火氣。
“這是您要的酸辣粉,多加了香菜。”寇雯雯在美食檔口忙得不亦樂乎。在這個18平方米空間內,烤面筋機、酸辣粉燙鍋、炸串臺分區有序。寇雯雯售賣烤面筋、酸辣粉、米線、炸串等小吃,憑借著干凈衛生、口味地道,她的生意經營得紅紅火火。
寇雯雯是西峰區什社鄉人,曾是一家煤炭公司文員,收入穩定卻不富裕。因不安于現狀,寇雯雯毅然辭掉了工作,開始自己創業。今年4月3日,在上肖鎮和翟池景區的帶動及招商優惠政策吸引下,寇雯雯拾起自己的廚藝,開上了小吃店。“現在景區客流量大,每日營業額幾百到千元不等。”寇雯雯說,“五一”假期,她的小吃店的日均銷售額達5000元,生意最火爆的一天達到了9000元。
“旅游高峰期1天的營業流水,和過去上班3個月的工資一樣多。”寇雯雯說,每年7個月時間,她可以在景區掙錢,剩下的時間,還可以自由支配,實現多途徑增收。
寇雯雯生活的改善,離不開翟池景區的建設,旅游產業助力上肖鎮及周邊群眾增收。
隔壁檔口王肖虎的生意也不差。嗞嗞作響的鐵板上,魷魚須與火紅辣椒激烈碰撞,香氣撲鼻。這位曾在西峰餐飲行業掌勺的漢子,如今在這里當起了小店老板,有了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每有閑暇,他就將操作臺擦得锃亮。
王肖虎主要經營火爆魷魚、涼面等小吃。“門店都統一風格、免費使用,這樣就節省了房租費用。”王肖虎說,開業1個多月,店里每天的銷售額都在幾百元至千元不等,假期游客多的時候,一天能賣4000多元。
“小吃干凈衛生,價格不貴,玩累了在小店坐坐,感受一下景區內的煙火氣,也別有一番滋味。”游客王振澤說。
游客來來往往,寇雯雯、王肖虎進進出出,小吃一條街熱鬧而興隆,每一家門店的經營者都干勁十足,為著幸福生活而努力奮斗。
翟池景區不僅使鄉村變成了景區,更讓打工人變成了老板,讓當地及周邊群眾吃上了生態旅游飯,走上了致富路。
“目前,景區小吃一條街共有8家商戶,吃喝一應俱全。”甘肅西部之窗旅游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王藝博介紹,后續,景區將在現有基礎上繼續追加投資,進行提質擴容,從而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助力群眾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