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陽網訊(記者 馬小隆)2022年,慶陽市全面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樹牢“慶陽大有可為,應當大有作為,關鍵是事在人為”的堅定信念,按照“雙輪驅動、三化并進、四建支撐,高質量發展”的總體思路,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全市經濟總量突破千億元,達到1022.26億元,同比增長4.4%,成為全省除省會蘭州外首個千億級市(州),開啟了慶陽革命老區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征程。
隴東綜合能源化工基地建設實現新突破
慶陽市扭住全省“四強”行動總抓手,以強工業為主攻方向,一體化推進油、煤、氣、風、光、電、火、儲同步開發建設和關聯配套產業發展。
在油煤氣開發方面,制定出臺了《支持油田企業開發建設推動老區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全年生產原油1040萬噸、增長7.5%,加工原油305萬噸,開采天然氣5億立方米、增長21.9%。伴生氣綜合利用、沉降過濾加壓工序等一批新技術新工藝在生產實踐中得到廣泛應用,“廢氣不上天、泥漿不落地、廢水不外排”的綠色生產方式深入推進。搶抓煤炭開發“窗口期”,煤炭產能超過1000萬噸,生產原煤515萬噸,寧中煤田80億元成功出讓,隴電入魯工程、正寧電廠等一批煤電項目順利實施。
在新能源產業方面,加快實施679萬千瓦風光電項目,投資112億元的易事特裝備制造及源網荷儲一體化基地項目成功落戶,圣元環保垃圾焚燒發電廠二期1.2萬千瓦機組實現并網。新能源裝備制造從無到有,西部重工項目建成投產,三一重能項目開工建設。全市新能源并網總規模129.4萬千瓦,發電量17.75億千瓦時。
在能源化工方面,聚力延鏈補鏈強鏈,獲批省級氦氣生產基地,年產20萬方天然氣提氦項目投產,年產20萬噸雙氧水項目建成。慶化公司氫氣回收利用項目、綠源石油伴生氣綜合利用、宏大雙氧水、甜水堡零碳產業園等一批能源化工項目加快推進。通過“以商招商”模式,與華能新能源上下游企業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共同推動氫能產業鏈和數字能源產業鏈合作。
在關聯配套產業方面,慶陽市積極主動構建和諧地企關系,召開油田企業與地方共同發展懇談會,圍繞實現油田企業對慶陽油服企業的各類服務采購每年提高10%、油服企業每年新增8戶以上入規企業、培育1-2戶油服企業上市等目標,健全完善地方政府協調服務、油氣生產企業準入評價、地方企業經營自律機制,與油田開發企業共同打造地企和諧、央企與民企合作、大企業帶動地方工業的典范,培育壯大地方工業體系。
陜甘寧毗鄰地區區域性中心城市建設邁出新步伐
慶陽市緊盯“一年打基礎、三年見成效、五年大變樣”的目標,按照“人地相宜、市區共建、新老并重、軟硬兼施、政企合力”原則,堅持大格局認識、全要素發展、高標準建管、快節奏推進、強有力保障,推動生態宜居之城、創業創新之城、人文魅力之城“三城”聯創聯建,園區、景區、城區“三區”聯動,政府、企業、社會“三力”同發,以舊城更新、新城建設、公共服務質量提升、市容環境改造為重點,加快陜甘寧毗鄰地區區域性中心城市建設,城市區域影響力和聚集帶動力進一步增強,初步實現了“一年打基礎”的目標。
按照“1+7+N”城鎮化發展體系,制定出臺支持中心城市建設“1+9”政策措施,調整完善城市總規、控制性詳規以及教育醫療、地下管網等專項規劃,城市規劃布局更加明晰。實施城市更新行動,綜合投入116億元實施124個重點城建項目,完成北部門戶區基礎設施提質改造和54個老舊小區改造,17號片區棚改加快推進,人民廣場建成投用。打通3條斷頭路,新建綠地20處,改造換熱站124座,新改建公廁100座,城市建設加快推進。集中實施一批重點民生項目,市婦女兒童醫院、團結小學新校區建成投用,市“三館一院”整體搬遷,市融媒體中心、市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辦公室掛牌運行,市康復醫院投入運營,隴東風情園建設持續推進,隴東區域醫療中心、保障性租賃住房加快建設,公共服務供給全面優化。
堅持“全市一盤棋、一縣一園區、3+X”布局,將西峰、驛馬、長慶橋3個工業園區(工業集中區)提級由市級開發建設,用城區發展為園區建設提供資源支撐,通過園區建設強化城市產業支撐。積極調控房地產市場,制定出臺《培育健康房地產市場擴大住房消費實施意見》,打通房地產鏈條,促進住房消費。堅持“有地可用、地盡其用,供地及時、地價合理,盤活存量、用好增量”,強化土地要素保障,讓有限土地發揮最大效益。加快消費中心城市建設,克服疫情影響,以批零住餐行業為重點,舉辦促銷活動1300余場(次),拉動消費21.6億元。投入1400萬元開展“購車贈油卡”促銷活動,帶動成品油銷售增長30%、汽車銷量增長6.8%。建成三維城市信息模型(CIM)應用系統,實現全市規劃建設管理的數字化和智慧化。開展停車設施建設管理“一難兩亂”專項整治,城市面貌和秩序明顯改觀,城市管理水平明顯提升。
三元雙向循環農業模式探出新路子
三元雙向循環農業是農業領域的一場革命,也是農業現代化的行動方案。慶陽市按照“保糧、擴畜、提果、增菜、養菌”的思路,全面推廣三元雙向循環農業模式,把種植業、養殖業、菌業貫通起來,把生產、加工、營銷銜接起來,讓政府、企業(合作社)、農戶同向發力獲取收益,構建綠色農業體系。
大力發展“小麥+小雜糧”“小麥+馬鈴薯”“小麥+飼草”等復種套種和“一年兩熟”“兩年三熟”種植模式,采取“騰、補、墾、加”多種辦法保障耕地面積,嚴格耕地管控,堅決防止耕地“非糧化”傾向,整治撂荒地55萬畝,引導騰退苗木占用耕地15萬畝,新建高標準農田45.8萬畝。全市糧食播種面積590.2萬畝,總產143.6萬噸,增長7.4%;蘋果產量達到144萬噸,創歷史新高;蔬菜、中藥材產量分別達到98萬噸、12萬噸。圣越農牧白羽肉雞產業集群、正大生豬屠宰加工等58個農業產業化項目順利推進,引培龍頭企業6家,建成食用菌示范基地和綠色標準化生產基地17個、食用菌大棚1344個,食用菌產量達到7000噸。華池縣香菇出口日本、加拿大等國,累計創匯21.39萬美元。
科技興農,關鍵在人。慶陽市制定出臺了《全市鼓勵支持農業科技人員服務基層一線的若干措施》,建立健全農業科技人才培養管理和下沉一線服務機制,把農業科技項目、資金、人才向一線傾斜,向重點領域發力,大力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新種養模式,加快推動現代農業發展。啟動創建農業科技示范鄉鎮12個、建辦科技示范點132個,農業科技支撐能力明顯提升。
“東數西算”樞紐節點城市建設凸顯新亮點
“東數西算”工程是慶陽市繼“南水北調”“西電東送”“西氣東輸”等工程之后承接的又一項國家重要戰略工程。一年來,我市把“東數西算”國家算力網絡樞紐節點建設作為高質量發展的最大機遇、最大增量,舉全市之力、盡黨政所能、匯天下英才,圍繞數網、數紐、數鏈、數腦、數盾“五數”,高標準謀劃推進,打造“東數西算”大數據產業集群的經驗做法被列為國務院第九次大督查典型案例,受到國務院辦公廳和省政府通報表揚。
設立“東數西算”產業園區管委會,成立云創公司,形成政府主導、園區主責、企業主體的建管機制,建立3名院士領銜、208名專家組成的智庫,工作推進機制更加完善。全方位開展數字產業精準招商,中國能建、金山云、秦淮數據、360、阿里云、浙江眾合等52家頭部企業簽約落地。總投資113億元的中國移動云計算數據中心項目、國家樞紐節點(甘肅)算力資源調度中心及平臺項目、金山云一體化算力資源調度平臺項目、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國家樞紐節點(甘肅)數據要素流通平臺項目等12個重大項目開工建設,完成投資10.9億元。
加快推進園區建設,占地1.7萬畝的“東數西算”產業園全面鋪開,占地1036畝的園區啟動區全面開工,聚力建設以“智算”“智能”“智產”三大板塊為代表的數字新業態,全力打造算力經濟產業體系。據了解,“十四五”末,慶陽市將建成千億級國家算力產業集群;到2030年,算力全產業鏈將達到高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