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甘肅·隴人驕子”發布活動現場。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馮樂凱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石丹丹
感動是一縷陽光,感動是一種力量。
5月16日,由省委宣傳部主辦的2024年度“工行杯”感動甘肅·隴人驕子發布活動在蘭州舉行。1個集體和9名個人獲評2024年度“感動甘肅·隴人驕子”稱號,1個集體和8名個人獲提名獎。
他們是行業領域的領軍人物、是愛崗敬業的先進模范、是服務社會的奉獻表率、是崇德向善的榜樣標桿……他們的故事,凝結著歷久彌新的甘肅精神,飽含著生生不息的隴人品格。
他們閃耀著不同的光環,卻有一個共同的名字——“隴人驕子”。
一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沒有農業農村的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的現代化。
近年來,我省大力實施“牛羊菜果薯藥”六大特色產業提質增效行動,馬鈴薯全產業鏈日漸完善。
這背后,離不開一個科研機構整整一甲子的扎根努力。他們說:“只有讓新技術扎根土地,科研才有真正的生命力。”
甘肅省農業科學院馬鈴薯研究所會川試驗站建于1965年,累計育成馬鈴薯品種50個,發表論文140余篇。近10年,隴薯系列馬鈴薯品種在甘肅推廣超4000萬畝,累計助農增收120億元,成果輻射13個省區。
六十載風雨兼程,他們用一粒種子撐起了一片天。從“一粒種子”到“一個產業”,試驗站為甘肅馬鈴薯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科技支撐,助力渭源縣獲“中國馬鈴薯良種之鄉”稱號。
通過一組短片,甘肅省農業科學院小麥研究所研究員魯清林40年如一日的奮斗足跡躍然眼前。
“我跟小麥打了40年交道,小麥已成為我生命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魯清林致力于小麥種質資源創新和新品種選育,建立了全國領先的小麥抗條銹基因庫。他帶領團隊育成了一批多抗豐產小麥新品種,蘭天36號創全國旱地小麥高產紀錄,蘭天36號也被農民朋友們親切地稱為“魯麥”。
在帶領鄉親脫貧致富、建設和美鄉村的過程中,村黨支部發揮著戰斗堡壘作用。2014年,在外打拼的慶陽市西峰區肖金鎮左咀村村民左新郎回到家鄉,當起了左咀村的“當家人”。
“一人富不算富,帶領大家富才是真的富。”左新郎先后出資、墊資15萬余元用于基礎設施建設;他帶領村民創辦種植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帶動周邊200余名群眾就近務工;他深挖左咀村紅色資源,建成了全區第一家紅色記憶變遷史窯洞村史館……歲月流轉中,左新郎讓家鄉換了新顏。
二
愛心,是世界上最為溫暖的情愫、最為高尚的品德、最為雋永的力量。
近年來,隨著愛心甘肅建設不斷提質增效、走深走實,服務助殘、科技助殘、就業助殘成效日益顯著,無疆大愛正在隴原上空恒久激蕩。
在甘南草原,有這樣一位“阿媽”魯毛才讓,她用無盡的愛心與耐心,呵護著一群折翼天使,讓他們在愛心甘肅工程的幫助下,更好地展翅飛翔。
教育的意義不僅是桃李芬芳,還有百花齊放。在甘南州特殊教育學校黨支部書記、校長魯毛才讓的帶領下,甘南州特殊教育經歷了從無到有、由普到專、自弱到強的跨越式發展,走出了一條適合州情、校情、學情的特殊教育發展之路。她用汗水和愛心澆灌著特殊孩子們的心田,讓孩子們在愛的樂土上茁壯成長。
伴隨著情景劇的演繹,坐著輪椅的張掖市集善樂業殘疾人輔助性就業中心黨支部書記劉韋評緩緩出現在觀眾面前——
劉韋評的人生一度遭遇不幸。1997年突遭橫禍,年僅25歲的他高位截癱。但他并未向命運低頭,從需要被攙扶的受助者,成了幫助千百人的助人者。
“輪椅困住的是行動半徑,卻困不住善良向上的心。”28年來,他考取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證書,創辦殘疾人服務實體機構,建立“入戶走訪+勵志分享+網絡微課”的三維服務體系,創建集善樂業殘疾人網絡就業項目張掖基地,累計為360余名殘疾人提供互聯網就業崗位。
和魯毛才讓、劉韋評一樣,還有更多的人,用善意與堅持做著自認為微不足道的“小事”,將每一束凡人微光匯聚起來,照亮愛心之路。
三
有這樣一位人民警察,他全力以赴懲惡揚善、守護平安,他就是蘭州市公安局西固分局副局長楊明河。
多年來,楊明河始終奮戰在打擊各類違法犯罪前沿,先后參與偵破殺人、搶劫、盜竊、詐騙、賭博、倒賣文物等刑事案件數百起,抓獲犯罪嫌疑人230余名。在掃黑除惡專項斗爭中,楊明河先后帶隊打掉黑社會性質組織2個、惡勢力犯罪集團2個、惡勢力團伙1個。
平凡日子里的守護,如涓涓細流滋養人們心田。而危險時刻的挺身而出,更彰顯人性的光輝。
時間的指針撥回2024年12月19日,當天13時40分左右,臨夏州臨夏市第三中學七年級20班學生馬斌、馬文軒、王武斌、高一帆4名學生乘坐14路公交車行至濱河路三龍王廟站附近,突然發現駕駛員出現呼吸急促、昏迷情況。
踩剎車、拉手剎、控制方向盤……關鍵時刻,4名學生齊心協力將司機抬到車廂,并通過學校學到的急救知識對司機進行心肺復蘇,直到120救援車輛趕來,同車18位乘客均安然無恙。
4位初中生用學校所學快速應對、協同處理,不僅展現了膽識和擔當,更彰顯了當代青少年的高尚品德和社會責任感。
四
巍峨延綿的長城,承載中國人的深厚情感,也承載著隴人驕子張曉燕的赤誠與熱愛。
張曉燕,嘉峪關長城研究院副研究館員,也是大家口中“百問不倒”的講解員。她奮戰在弘揚長城文化第一線23年,曾為30多萬名中外游客講解長城歷史文化。從一份1萬多字的講解詞,她挖掘整理出20余萬字的講解素材;為了適應不同特點的游客,她編寫了6個版本的講解詞,提起長城,她說:“我愿做長城上的一塊磚,像守護家園一樣守護好長城。”
一磚一瓦,一樓一廈;一行一業,一心一意。甘肅建投七建公司砌筑工班班組長高鵬,曾是一位普通的砌筑工,懷著給老百姓蓋安心房的初心,成長為行業標桿。
“讓更多人住好房子,住高質量的房子。”從業27年來,高鵬以“技術立身”為信念,先后參與60余項重點工程,參建工程2項獲得“魯班獎”、多項獲得“飛天獎”。研發的“填充墻砌筑皮數桿”等5項國家級專利工具,提升施工效率40%,降低損耗18%;“干混抹面砂漿制備方法及應用技術”在全省建筑行業推廣應用,實現年省施工成本2000萬元。
清塌方、補坑槽、除冰雪、排隱患……從部隊退伍后,定西公路事業發展中心安定公路段職工張偉,以軍人本色和工匠精神守護安定公路段199.33公里國省干線。在積石山縣6.2級地震抗震救災、國道312線車轍病害處治、重大節日保通保暢、冬季防滑、水毀修復等急難險重任務中,他不懼艱險、沖鋒在前,用嫻熟的機械操作技能出色完成各項任務,用心用情踐行著“養好公路,保障暢通”的行業擔當,將平凡崗位站成巍峨路標。
伴著悠揚童聲,發布活動落下帷幕。留在心中的感動,將化作引領千萬人前行的力量。
讓我們以隴人驕子為榜樣,牢記囑托、感恩奮進,共同匯聚起跳起摸高的磅礴力量,加快建設幸福美好新甘肅、不斷開創富民興隴新局面,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甘肅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