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劉偉 李滿福 馮寶強 安志鵬 王思璇
新甘肅客戶端記者 李靜
在廣袤的隴東大地,黃土塬上正上演著一場意義非凡的現代農業變革。慶陽市以創新為筆,以生態為墨,擘畫出一幅“種、養、菌”互融共生的“三元雙向”現代循環農業新圖景。該模式以種植業為基、養殖業為鏈、菌業為紐,環環相扣,構建起“廢棄物變資源、產業協同增效、生態持續向好”的全閉環系統,入選“第二批全國農業綠色發展典型案例”“中國改革2023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引領帶動全市創建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
華池縣食用菌產業園區。本文圖片均由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丁凱 攝
一組組亮眼的數據,便是慶陽市“三元雙向”循環農業模式成效的生動注腳。截至目前,慶陽市菌棒生產能力達到2億棒、食用菌產量達到4.06萬噸,食用菌產品遠銷韓國、日本、加拿大等國家,產值突破10億元大關;每年有效利用農業廢棄物1100萬噸左右,全市秸稈、果枝、菌渣年利用率突破92%,資源循環利用水平顯著提升,傳統農民蝶變為掌握新技術的“菌業工匠”,單一鄉村煥新為生態、經濟、社會效益共生的活力家園。
科技賦能,開啟農業發展新征程
在慶陽市寧縣焦村鎮,“三元雙向”循環農業模式如同一股春風吹進村民們的生活,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46歲焦村鎮任村村民馬淑清便是眾多受益者之一。本是常年在家務農的她,如今多了個新身份:寧縣恒瑞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車間負責人兼質檢員,多重身份賦予了她穩定的工作,也讓她的生活迎來新的希望。
寧縣恒瑞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車間一派繁忙的景象。
走進寧縣恒瑞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車間,一派繁忙而有序的景象。馬淑清身著潔凈的工作服,實時監控著10噸中藥材的超聲萃取過程——這些來自陜北客戶的黃芪、黨參,經過精細分離后,黃酮類化合物的價值瞬間翻了20倍。
“以前守著9畝薄田,全家經濟來源就靠丈夫在福建打工。”馬淑清擦拭著操作臺,眼中閃爍著光芒,“現在我不僅每月有4000元以上的工資,公司還送我去蘭州考取質檢員證書,提升職業技術能力。”她身后的全自動化生產線隆隆作響,年產2.5億片蛹蟲草片劑的產能,正源源不斷地將原材料轉化為出口日韓的保健食品。
像馬淑清這樣在家門口實現就業的村民還有很多,他們依托“三元雙向”循環農業模式,既能增加收入,又能兼顧家庭,日子過得越來越紅火。
“看,廢棄的中藥材殘渣變身高附加值提取物;不起眼的蘋果‘邊角料’能提煉出抗氧化飲品。”公司負責人李建林介紹,依靠已建立的全鏈條質控體系,他們與多個國家級科研院所合作,開展深加工保健食品生產。如今,其片劑、膠囊、提取物年產量大,產品暢銷海內外。據統計,公司每年可“吃掉”7萬噸殘次果、1.5萬噸金銀花枝葉、2000噸食用菌,間接帶動500人就業,助農畝均增收超1500元。
生產車間里忙碌的身影。
不遠處,眾澤康藥食用菌種植示范基地的智能菇房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步入其間,層層的立體栽培架上,乳白色的猴頭菇在LED生物補光燈下如繁星點點,物聯網系統實時調控著溫度、濕度等參數。在此務工的村民卜佳怡正熟練地將成熟的猴頭菇采摘、分揀。她說:“從前只會‘看天吃飯’,現在研究微生物、操作精密儀器,相比以前傳統種植感覺換了天地!”
“液體菌種讓菌絲18天就能長滿袋,比傳統種植快一周左右。”李建林說,這里主要種植綠色有機新鮮的猴頭菇,年產值已突破960噸,鮮菇采摘后直供深加工車間,從菌菇多糖提取物延伸至即食脆片、功能性菌粉等8大系列20余種高附加值產品,實現了菇價值的最大化,就連最后的菌渣也轉化為有機肥回哺農田,形成了“種植—加工—反哺”的良性閉環,讓“三元雙向”循環農業模式的生態優勢得到充分發揮。
工人正在眾澤康藥食用菌種植示范基地采摘新鮮的猴頭菇。
“我們正構建‘秸稈→菌基→肥料→糧果’全閉環,在鎮域推廣140戶示范戶,‘菌業串聯三產’的循環體系越做越實。”焦村鎮黨委書記石亞玲介紹,技術鏈條的每一次延展,都化為村民技能提升和集體增收的雙重紅利。
循環驅動,繪就綠色農業新畫卷
“三元雙向”的魅力,不僅是科學技術的創新和利用,更是“吃干用盡”的綠色生態循環之美。
“瞧這些菌棒,都是當地豐富的玉米稈、麥皮、蘋果枝變的。”說這話的人是慶城縣驛馬鎮上關村30畝香菇種植大棚的負責人王正虎,他指著一排排菇棚計算著,“30個大棚約有23萬根菌棒,一年可采收4至6茬,去年營收140萬元,今年將能達到160萬元以上。”最妙的是,采收結束后的菌棒也不是垃圾,還可以帶來經濟效益,它們被送往當地有機肥工廠處理后,化作養分回歸農田,完成“從土地中來,回土地中去”的完整輪回。
近年來,慶城縣突出香菇、羊肚菌等主栽品種,全力打造“菌種擴繁、菌棒加工、菌菇生產、品牌營銷、菌渣利用”全鏈發展體系,全方位、高標準保障食用菌產業發展,通過建基地、育龍頭、延鏈條、強科技,如今慶城縣菌棒年產能已突破1540萬棒,有機肥加工廠年處理菌渣及畜禽糞污2.7萬噸,高效的資源轉化能力令人欣喜。
慶城縣桐川鎮的“特色養牛小鎮”里,牛糞與菌業基料實現高效轉化,解決了養殖廢棄物處理難題,為菌業發展提供了優質原料,同時減少環境污染,實現了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
果園改造中,萬畝“瑞雪”蘋果在菌渣有機肥的滋養下,口感更加脆甜,品質大幅提升。村民李芳笑著說:“以前蟲害多,品相差,如今果大味甜價更高,多虧了這循環農業模式和菌渣有機肥啊!”
工人們晾曬采摘的猴頭菇。
玉米、蘋果枝化身菌棒基質,禽畜糞便被轉化有機肥,菌渣經生物處理后又回到農田……這是建立“種—養—菌—肥—飼”一體化全產業鏈的循環利用機制,將種植業產生的秸稈轉化為養殖業的飼料和菌業的基料,養殖業產生的糞料轉化為種植業的肥料和菌業的袋料,菌業的袋料經過分解處理后又回到種養業做肥料和飼料,從而形成一個種養菌廢棄物循環利用的農業循環發展模式,實現了取之于種植業,用之于養殖業和菌業,還之于種植業。
這一番番景象,正是慶陽市推進“三元雙向”循環農業模式的綠色生態成效寫照。
曾經堆放在田埂上的玉米稈、果枝,如今已成“香餑餑”,果枝、菌渣、畜禽糞污等農業廢棄物都得到了充分的資源化利用。從單點試驗邁向全域探索,慶陽市構建起了以縣區為支撐的區域大循環、以產業鏈為依托的產業中循環、以農戶為單元的微循環系統,形成了一張嚴密的綠色資源網絡。
效益彰顯,譜寫鄉村振興新篇章
科技與生態的雙輪驅動,讓“三元雙向”模式的經濟社會效益如繁花綻放。
走進華池縣山莊鄉食用菌產業園,243座恒溫菌棚如黑色琴鍵般在子午嶺山麓的翠屏間起伏。得天獨厚的地理氣候,賦予這里“高原菌鄉”的美譽,成為“西北最佳出菇基地”。
來自福建的李自生是華池縣閩輝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他已經在此種植蘑菇四年了。“當地菌棒原材料豐富、自然條件優越、交通便利,是最大的吸引力。”李自生說,他今年在這里承包種植89個大棚,預計產量超3000噸,年營收就可達3000至4000萬元。“訂單滿負荷生產,年用工200至300人,支付務工人員工資都在600萬元左右。”
產業繁榮,帶富一方。在此務工的山莊鄉尚灣村的村民王福霞感觸最深:“我家平地流轉、山地種玉米,秸稈有公司收,家門口打工年入2萬多元,還有分紅,以前的難日子總算過去了,現在生活有奔頭!”
上莊鄉食用菌產業園。
土地租金、勞務報酬、入股分紅疊加,像王福霞這樣的“多元增收戶”在這里比比皆是。
如今,山莊鄉借助“龍頭企業+基地+合作社+農戶”模式建立起富民強基的產業鏈條:智能化愛爾蘭菌棒生產線轟鳴不息,年產菌棒能力輕松突破千萬根;菌種研發中心和專家工作站聯合攻關,馴化出以“華池號”為代表的5類高品質品種……從自動化制棒到精密切片,從冷鏈保鮮到出口裝箱,這里真正實現“一粒孢籽到一張訂單”。
由于蘑菇品質優良,每年都有陜甘寧等地的客商爭相采購,出口日本、加拿大等國家的珍稀菌菇已累計創匯240萬元人民幣,實現了華池縣特色農產品外貿出口“零”突破。
科技賦能的智能菌工廠帶動村民家門口就業增收;企業下鄉讓菌棒生產線盤活了“秸稈圍村”的資源困局;綠色循環鏈縫合了生產、消費和自然的裂痕……從焦村鎮的技術先鋒到山莊鄉的出口菌鄉,再到慶城縣的生態果園和多元循環實踐,當種、養、菌在慶陽大地實現完美閉環,鄉村振興的內生動能正在悄然勃發。
如今,在慶陽市“三元雙向”的循環鏈上,不僅流淌著資源與效益,更躍動著萬千農民轉型成長的脈搏。在科技賦能與綠色生態驅動的雙重作用下,食用菌出口產值已突破10億大關,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58%,相關產業的附加值不斷提升。